2017年12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农业部三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下简称新标准)发布暨宣贯会,新修订《农用地膜》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将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
新规聚焦环保,鼓励企业转型升级
会上,国家标准委工业标准二部宣读了标准发布文件——2017年第26号国家标准公告,介绍了新修订的《农用地膜》标准的制定和管理程序、修订内容和主要技术特点等。
新标准适用于以聚乙烯为主要原料,可加入必要助剂用吹塑法生产的地膜,对可降解性地膜不适用。
标准对地膜的适用范围、分类、产品等级、厚度和偏差、拉伸性能、耐候性能等多项指标进行了修订,与原标准对比,新标准实现了“三提高一标识”,即提高了地膜厚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在产品合格证上明显位置标有“使用后请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字样。
标准修订内容包括:地膜的标称厚度和覆盖使用时间,地膜的最小标称厚度不得小于0.010毫米,偏差不得高出0.003毫米,低出0.002毫米;外观不应有影响使用的缺陷,如气泡、杂质褶皱等;Ⅰ类地膜老化后纵向断裂标称保留率不应小于50%等,并修改了耐候性能的试验方法。同时针对标志、包装、运输、以及贮存的要求也做了部分修改,增加产品合格证内容,和“使用后请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字样的标志;膜卷用薄膜、牛皮纸或编织袋包装;运输时要防止机械碰撞,防止日晒雨淋;贮存日期不宜超过18个月,超过贮存期,经检验合格才能销售等。
新标准增强了地膜的可重复利用和可回收性,符合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发展趋势,利于防止超薄地膜泛滥,促进地膜回收利用,推动耐老化地膜的发展,对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减少农田“白色污染”以及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等具有积极意义。
新标准将在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此后将不再允许生产和销售未达标的农用地膜产品。这为生产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留出时间,同时,新标在应用范围和强制性指标方面做出了变化,简化了主要原材料部分的叙述,此举提高了生产企业材料配方的自由度,有利于鼓励企业创新。
薄膜产业将朝环保绿色发展
我国农膜行业发展迅速,2014年全国农膜总产量达到260万吨,覆盖面积约3.8亿亩,产量及覆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但是,在看到地膜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特点所带来的增产效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地膜巨大消耗量所产生的废膜回收难带来的一系列“白色污染”问题。此次新标准的出台,对生产企业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在新标准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强化地膜管理,聚焦新型地膜利用以及残膜回收。目前,我国农膜市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且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加上国家加大对农业支持的政策指导,农膜向高档功能膜和环保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随着可生产降解地膜的原料品种数量增多以及可降解地膜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研发生态地膜、秸秆地膜等可降解农膜产品,替代聚丙乙烯制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生物降解地膜因其可降解性,在土壤中会慢慢的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也不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材料。生态地膜生物降解率短期内可以保持在8成以上,甚至超过9成,真正无毒无害。而秸秆地膜也是一种新型地膜技术,利用秸秆这种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制成植物纤维基地膜,材料来源环保,使用过程环保,且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在残膜回收方面,目前残膜回收率不高,研发新型的地膜回收设备,加快机械化收集和专业化回收以及资源化利用也是未来发展趋势。2017年,农业部提出的“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中就包括农膜回收行动。目前,业界不少科研主攻方向就是地膜回收设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就在数年时间里,研发出了16款农田残膜回收机,其中3种有望大规模应用。
其实,不仅仅是农膜行业,纵观整个薄膜生产行业,环保趋势也是大势所趋。不论巴斯夫、陶氏等全球各大知名原料商,还是东丽塑料等知名薄膜制造企业,都关注于绿色环保可回收可再生原料及薄膜包装制品的研发,推出生物基薄膜等新品,满足未来环保市场新需求,可以说,新型环保薄膜将成为未来薄膜发展的主流。